中国清华大学研发全生物降解塑料薄膜 玉米秸秆原料实现自然循环
刘老师
阅读:9
2025-09-17 16:58:03
评论:0
近日,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张希院士团队宣布研发出 “秸秆基全生物降解复合薄膜”,以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为原料,在自然环境中 3
个月可完全降解为有机肥料,相关成果发表于《科学・进展》杂志,破解传统塑料污染难题。
在清华大学高分子材料实验室,研究员李娜用镊子夹起一片半透明薄膜介绍:“这层厚度仅 0.01 毫米的薄膜,拉伸强度是普通聚乙烯薄膜的 2 倍,却能在土壤中被微生物‘吃’干净。” 团队历时 6 年突破三大技术瓶颈:通过 “酶解 - 发酵耦合工艺” 从玉米秸秆中提取高纯度纤维素,转化率达 92%;创新 “纳米纤维素 - 壳聚糖交联技术”,解决了生物降解材料韧性不足的问题;添加天然抑菌成分,使薄膜兼具保鲜功能,延长果蔬保质期 30%。
在山东德州的农田试点中,覆盖该薄膜的番茄田较传统地膜田减少杂草生长 85%,收获后薄膜翻耕入土,3 个月后降解率达 98%,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 0.3 个百分点。“以前地膜残留在地里影响收成,现在这薄膜成了肥料,一亩地还能省 200 元地膜成本。” 种植户王建国算了笔经济账。
清华大学已与中粮集团合作建立年产 10 万吨的示范生产线,产品成本控制在每吨 1.8 万元,与传统地膜基本持平。学校同步开设 “生物基材料工程” 微专业,首批 20 名研究生已参与产业化攻关。张希院士表示,该技术每年可消耗玉米秸秆 200 万吨,实现 “农业废弃物 - 高价值产品 - 有机肥料” 的闭环循环。
本文 布隆迪大学网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keyan.gov.edu.bi/post/293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