布隆迪大学联合多国团队破解坦噶尼喀湖污染难题 芦苇湿地净化技术获推广
2025 年 7 月 15 日,布隆迪大学环境科学学院的会议室里,教授德尼・穆塔巴齐反复刷新《环境科学与技术》期刊页面 ——
当团队的研究成果《坦噶尼喀湖复合湿地净化系统研发与应用》赫然出现在首页时,他猛地拍了下桌子,在场的 12 名团队成员瞬间欢呼相拥。这篇耗时 3
年的论文,藏着他们踏遍湖岸的足迹。
“2022 年第一次去穆拉姆维亚省采样,湖水臭得呛人,岸边的芦苇都枯了。” 穆塔巴齐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,里面贴满了不同时期的湖水样标签,“农业污水顺着溪流灌进湖里,氮磷含量超标 3 倍,渔民说以前一网能捞 20 斤鱼,那时只能捞 3 斤。” 最初,团队尝试用本地芦苇吸附污染物,但净化率仅 30%,实验陷入僵局。
2023 年,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张悦教授带着耐低温菌种来到布隆迪。“当地昼夜温差大,普通菌种活不过一周,我们带来的‘芽孢杆菌 B8’能在 10-40℃存活。” 张悦指着实验数据图解释,“把菌种附着在芦苇根部,形成‘植物 - 微生物共生系统’,污染物先被芦苇吸附,再被菌种分解,净化率直接冲到 82%。”
在穆拉姆维亚省的示范湿地,1000 平方米的芦苇丛随风摇曳,清澈的水流从湿地流出,汇入坦噶尼喀湖。62 岁的渔民卡桑加划着独木舟靠近岸边,举起渔网展示:“以前网里全是死鱼,现在全是活蹦乱跳的沙丁鱼,上周一天卖了 8000 法郎!” 该技术已通过东非共同体生态认证,坦桑尼亚、卢旺达计划 2026 年各建 3 处大型净化湿地,布隆迪则将在湖边扩建 100 亩试验田,培育更耐污染的芦苇品种。
本文 布隆迪大学网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keyan.gov.edu.bi/post/3108.html
1.本站是布隆迪大学中文网站。2.网站内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,请您自行甄别信息。